粮食全产业链是指从粮食生产、加工、仓储、流通到销售的全过程,涵盖了粮食产业的各个环节。推动粮食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对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202
5
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
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
”“
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滁州市
地处江淮丘陵,有
“三山一水五分田”的独特地貌,土壤及气候条件适宜种植
稻、麦、油
等农作物,是安徽重要粮仓和全国
商品粮基地
,其粮食全产业链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滁州市粮食全产业链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
滁州市粮食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滁州市坚持以建设粮食产业强市为目标,以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快建设百亿斤“皖东粮仓”,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
202
4
年,滁州市粮食播种面积
为
83.2万公顷
,总产达
96.76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总产量居安徽省第三
。
202
4
年,
安徽省
入统涉粮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3424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亳州、滁州、合肥3市产值超过300亿元
,
农产品首位度优势明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生产结构持续优化
滁州市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条件,优化种植结构,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全面提升粮食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截至
202
3
年
底
,滁州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768
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
76.
3
%,获批全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市试点。
全市
7个粮食生产区打造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共落实优质专用粮9
80
万亩
以上
,
实施
12个粮食作物精耕细作示范点。
滁州市粮食生产形成了以水稻、小麦为主,同时发展玉米、豆类、薯类等农作物的粮食生产格局。
(三)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滁州市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技术培训等措施,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截
至
202
4
年底,滁州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
2.
79
万家,位居安徽省
前列
。
滁州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达
5000多家,共有353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四)
“双招双引”深入推进
滁州市把做强粮油精深加工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抓手,重点招引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优质项目。聚力打造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招引了美国嘉吉、瑞士雀巢等5家全球500强企业,盼盼、今麦郎等16家国家级产业龙头,形成了以滁州经开区食品产业园为骨干,凤阳小岗村等4个县域食品产业园为依托,多个龙头企业为支撑的农产品加工发展格局,滁州已成为华东地区重要食品加工基地。
(五)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
滁州市
注重粮食产品的品牌建设,通过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推动
“滁字号”特色名优产品“走出去”。凤阳、来安、天长三个县市获批“中国好粮油”示范县,
“康盈大米”“牧马湖有机粳米”“凤宝高精粉”等入选“中国好粮油”企业产品名录。通过实施品牌培育工程,不仅提升了滁州市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推动了粮食加工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六)科技赋能初见成效
滁州市致力于提升粮食从种到收的机械化水平,
2024年,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高于安徽省2个百分点。从杂交优势利用到设施农业推广,再到农业物联网应用,2023年,滁州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8%,关键技术覆盖率超90%,科技贡献率超65%。
此外,滁州市积极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发展,发展一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
二、
滁州市粮食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生产环节问题
一是种植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滁州市主要粮食品种为稻米、小麦,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
。以稻、麦为
主
的种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优质优价、优粮优品的产业发展空间。二是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效应不明显。目前,滁州市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有企业、工商资本、小老板、返乡农民、留守农民等,上游生产主体总体较为分散,产业发展缺乏规划,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部分
主体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缺乏必要的认知和了解,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不足。
(二)
加工环节问题
一是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滁州市粮食加工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普遍较小,缺少大型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度较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一些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加工方式,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在高端粮油产品开发、智能化加工技术方面存在短板。二是加工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滁州市粮油产品缺乏深加工,
部分
还停留在
“稻去壳”“麦变粉”等传统加工,深度加工、深层次产品开发远远不够。此外,
引进
的一些农字号加工企业,其原料基本在外地采购,链接、承接本地加工不够。
(三)
流通环节
问题
一是粮食流通体系不完善,市场信息不对称。滁州市粮食市场体系有待完善,亟待建立以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以粮食物流中心为载体,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运行规范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二是基层粮食仓储和运输设施滞后,难以满足粮食高效流通的需求。滁州市基层仓储智能化设施配套不足,物流配送成本较高,缺乏集粮食仓储、运输、货运代理、加工、交易、配送、检验检测、市场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
粮油综合产业园
。
(四)
销售环节
问题
一是销售渠道单一,市场开拓不足。滁州市粮食销售主要依赖传统的批发市场和零售渠道,缺乏
“网上粮店”等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营销策略。在
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市场覆盖面,制约了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品牌贡献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偏弱。市场开拓和品牌运营
尚有短板,既缺乏具备影响力
和
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也
没有
构建起
“以品牌拓市场、以市场促生产”的良性循环,进而导致产品带动力偏弱、市场辨识度不高、整体影响力有限。
(五)要素保障环节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良田建设标准不高,由于投资强度不够,部分田块过小,耕作层恢复不够,
“田平地瘦”问题较为突出,丘陵岗区田块零散,机械化程度
较低。田水配合水平不高,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在灌区内,水利灌排工程建设未跟上。农田地力培肥不够,越冬抛荒现象较为普遍。二是资金保障不足。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覆盖面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农村金融需求。此外,由于农业投资回报周期
较
长、风险
较
大,社会资本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意愿较低,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短缺。
[
5
]
三是人才支撑有待加强。乡村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存量不够、素质不高、结构不优、活力不足,难以满足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三、
滁州市粮食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具备的优势条件
(一)资源禀赋优势
滁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淮丘陵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
适宜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此外,滁州耕地资源丰富,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是安徽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有着
“皖东
粮仓
”美誉
。得益于这一优越自然条件,滁州市粮食产量高、品质优,为粮食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区位交通优势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苏皖交界地区,连接合肥、南京两大省会,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
都市
圈的核心圈层城市,也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之一。这一地理位置使得滁州市对周边消费市场有着良好的承接、扩散和辐射功能。同时,滁州市交通便捷,铁路公路水运网络四通八达,拥有京沪铁路、宁西铁路、沪汉蓉铁路等多条铁路交通大动脉,以及合宁、宁洛、合徐等高速公路网络,水运也十分便捷,基本形成
“南以滁河为骨干、北以淮河为依托、东以高邮湖为中心”的航道网络布局,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利于粮食产品的快速运输和销售,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政策支撑优势
滁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粮食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减免等方式,对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给予明确扶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粮食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粮食生产的抗灾能力和综合效益。
(四)改革创新优势
深化改革是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滁州市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在粮食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滁州市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形成了诸多可推广、可复制的
“滁州经验”。通过改革,激活了土地和人力资源,推动了土地流转和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粮食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