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17年03期 32-35   出版日期:2017-05-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新型“放心粮”经营模式初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目前,粮食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实践中,耕地和水资源都可能出现工业污染,对我国粮食的质量安全构成了较大挑战;同时,农户在粮食种植过程中,片面追求粮食产量,不科学的使用农药和化肥,这些因素都导致较大的粮食质量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曾多次提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一直没有建成。新型“放心粮”经营模式的系统化与理论化研究,对指导全国粮食生产经营、 农业领域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及促进农业市场化与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与现实意义。

一、新型“放心粮”的三准则: 合格、合规和溯源

  所谓 “合格”。指粮食生产所采用的所有农资(种子、农药、肥料)全部要达到或高于国家标准,同时保证作业区水系也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要求,土壤无重金属和残留超标。

  所谓 “合规”。指农产品生产全过程采用的农艺流程(例如植保)、工艺流程(例如工厂化育秧,大米加工)、以及管理流程(例如仓储管理,销售管理),全部符合国家、行业、企业的相关规范规定。

  所谓 “溯源”。是指所有参与农产品生产的各行为主体(包括农资商,粮农,仓储商、加工商,经销商等)的质量责任得到标识,并能始终保全这些标识和可以溯源追责。

二、实践案例

  在目前的粮食市场中,由于稻谷、大米产品的标准管控、事后问责等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存在诸多弊端,导致粮食质量安全方面的困境 ——最终形成了生产者“做不到”、粮食监管者“管不了”、粮食消费者“伤不起”的尴尬局面。针对此困境局面,湖北粮农谷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简称联合社)以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供应新型“放心粮”为最终目标,经过四年来的艰苦探索和经营实践,联合社目前已初具规模,颇见成效。

  联合社建有湖北省江汉平原新型“放心粮”经营模式示范展示区,该示范展示区位于湖北省监利县汪桥镇严场村一组,核心示范展示区占地150亩,自营稻田1125亩,辐射周边农户近万亩。该项目展示区的水稻种植类业态,主要包括再生稻(也称野生稻)、虾稻连作生态稻、黑籼稻、黄花粘,以及其他优质特色水稻种植。 四年来,联合社在在领办大型育秧工厂、土地集约化流转以及全程机械化作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创新,并初步探索出了新的粮食生产经营模式。联合社取得的初步成果具体包括:首先,在粮食生产方面,粮农谷农联社已开发并规模化生产出无农药野生稻、黑籼米、黄花粘、生态稻米等优质“放心”稻米;其次,在质量标识方面,建立了水稻生产、供应全过程质量标识可回溯的“四体”机制;第三,在质量监管方面,实行农业订单化,建立了生产者——消费者反馈种粮信息、监督粮食安全的自治模式,使政府之监管从“全能监管”回归至“裁判监管”,降低了监管成本,并提高了监管效率。

三、模式呈现

(一) 四体 机制

  本创新模式突破对粮食安全笼统地分析 ,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粮食质量安全 这一中心命题展开,突破 自上而下 ”的 传统的粮食生产经营模式 ,尝试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市场为主导,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生产供给出令消费者真正放心的粮食,并设计出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的机制体系, 为健全 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和思路借鉴,使我国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从农田到餐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法真正的落地和实施起来。

1 .组建新型的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联盟体系

  以市场订单为指引,联合百亩以上农田经营权的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相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质可靠的农资供应商,严格管控加工质量的米厂(含烘干和标识仓储),共同组成新型的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联盟体系,使粮食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所有工序受控。

2 .粮食生产的每道工序实现工业化、机械化标准流程管理体系

  粮食生产的工业化、机械化标准作业流程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集中育秧供苗工厂化、种植作业全程机械化以及稻谷收储和大米加工标准化,这个管理体系对生产 “放心粮”的核心要素——“合格”和“合规”进行全方位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