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粮食体制机制历经多次重大变革,
每一次改革都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粮食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国各地正围绕
粮食承储企业政策性职能与经营
性职能分开,
对
地方粮食储备体制机制
进行
“两分离四分开”改革
。
当前的改革
是
深入贯彻
《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继续对粮食储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强化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管,使粮食储备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保障。
一、
“两分离四分开”主要内容
“两分离四分开”是指粮食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分离,人员、食物、财务、账务分开,通过改革,优化粮食管理体制,提升粮食储备和流通效率,以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在关键时刻能够调得动、用得上、有保障,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一)两分离
地方
储备粮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
离
后,储备粮管理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充分体现其业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确保不受商业经营风险的干扰,服务粮食宏观调控。改革以后,粮食储备是以安全为主要目的,而粮食经营性活动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两者在运营模式、管理策略上存在一定差异,分开管理有助于提高各自的运行效率。
(二)四分开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根据业务环节、业务绩效、资产质量、人员结构等实际情况,实行人员、实物、财务、账务
彻底分开后,从多个维度保障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独立运行。
1.在人员分开上。
从事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的员工明确划分,避免一人身兼
“两职”,防止因利益冲突而影响
公正性和准确性,
从而
影响储备粮安全。
2.在实物分开上。
储备粮和企业经营的商品粮在仓储设施、存储区域等方面严格分开,杜绝混储
,确保储备粮的数量和质量可准确追溯和监管。
3.在财务分开上。
承储企业在当地农业发展银行单独开立基本账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接受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监管,实现政策性资金封闭运行
。
对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的资金收支、成本核算、财务报表等进行独立管理,保证财政资金用于储备粮业务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4.在账务分开上。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对两类业务建立独立的账目体系,清晰记录每一笔经营业务,便于以后的审计和监督。
(三)其他分开
这次改革还涵盖政企分开、新老粮食财务挂账
分开
等
。政企分开是指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粮食企业之间明确各自职责,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监管市场、行业管理、业务指导、维护粮食流通秩序
及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年度考评等,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
粮食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和政策要求开展
经营
活动
。新老粮食财务挂账分开是对过去因粮食收购、销售等业务产生的财务挂账进行清理和分类处理,明确责任主体,妥善解决历史包袱,为粮食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财务环境。
二、当前地方粮食体制机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两分离四分开”是为了
规范企业管理,确保地方储备粮安全
。
从目前已经进行或者正在进行的地方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改革实践看,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
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矛盾和问题,亟需解决。
(一)政策执行面临难题
1.政策理解存在偏差。
一些地区对
“两分离四分开”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要求理解不够准确,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
。在储备与经营分开方面,部分企业未能完全剥离经营性业务,仍存在储备粮与商品粮混合经营的情况,难以尽快实现储备粮的专业化管理和独立运营。
2.政策执行存在偏差。
部分地区
对
“两分离四分开”政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推动改革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政策落实进度缓慢。
一些
地区在人员分离方面,未能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进行人员调配,存在人员混岗、职责不清,有的地方甚至
实行一体化运作(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影响了业务的专业性和改革的初衷。在财务分离方面,虽然建立了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资金相互挪用、财务账目混乱等现象,
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和监管效果。
3.政策推进存在困难。
粮食系统普遍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如债务纠纷、人员安置、资产处置等,这些问题给
“两分离四分开”改革带来了较大阻力。在新老粮食财务挂账分开方面,由于涉及复杂的历史账务处理和资金清算问题,部分地区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难以在短期内妥善解决,影响了改革的整体进程。在企业重组等方面,
涉及
契税、所得税、印花税等
税收问题,加上
频繁
的评估、审计,资产
难以
正常、及时划转,使得改制久拖不决,重组的储备粮公司无法尽快正式运作
。
(二)企业运营面临困难
1.企业运营成本增加。
在人员分开方面,企业需要重新补充和培训专业人员,分别负责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为满足实物分开要求,企业需要投入资金建设或改造仓储设施,购置新的设备,进一步加大了资金压力。在财务分开方面,企业需要建立两套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增加了财务管理成本。
就政策性粮食储备企业而言,有的不仅负责地方原粮储备,还要承担军供、成品粮油的储备管理任务,不仅超出了原有的经营范围和能力,也增加了企业负担。
2.企业业务衔接不畅。
在职能分离过程中,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之间
存在
衔接
不畅
的
问题
。在储备粮轮换过程中,
因
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信息沟通不畅,导致轮换计划执行
因
滞后
,
进而
影响了储备粮的质量
稳定
性
和市场供应
及时
性
。企业在开展经营性业务时,由于缺乏与政策性业务的有效协同,难以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和市场优势,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收购农民余粮积极性。
3.企业生存压力增加。
在
“两分离四分开”政策下,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受到一定限制,难以与完全市场化企业那样灵活应对市场变化。部分企业由于长期依赖政策性业务,在市场开拓、产品创新等方面能力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
不利
地位。一些企业在改革后,由于资源分散,规模效应减弱,难以与大型粮食企业竞争,市场份额逐渐缩小。
此外
,改革以后,从事政策性粮食储备企业一旦收购任务完成,即使有多余的仓容,也不得从事经营性业务,
容易
造成部分仓容
的
闲置和浪费。从事经营性业务的企业
自负盈亏
,一旦认为大量收购农民余粮可能
存在
较大的
风险
,极有可能停止收购,这样势必会
影响
当地粮食价格
和
农民种粮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