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18年06期 14-16   出版日期:2018-11-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国内麦市产业结构深刻调整 品种品质品牌成赢取市场关键


  一、政策加快推进国内麦市市场化 政策性粮源 “多出少收”去库存

  近年来国内政策加大小麦市场调整力度,主产区小麦最低收购价在连续保持4年不变后,2018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下调3分/斤,为每50公斤115元。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通过完善拍卖机制、定向销售、包干销售等,加快消化政策性粮食库存。继 2018年 1月16日2 014-2016年产 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底价下调50元/吨之后;自4月18日起,2014-2016年产国家临储小麦销售底价下调60元/吨至2350元/吨,上述底价为国标三等仓内交货价,相邻等级价差40元/吨,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底价两次累计下调110元/吨。国家不断下调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底价凸显出国家“去库存”及“降成本”的决心和力度。5月19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6部门联合发布《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在主产区小麦启动时间、启动条件及托市收购质量要求等方面较往年做出明显调整,旨在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动小麦收购由政策性收储为主向市场化收购为主转变。据统计,截至8月20日,国内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量4185万吨,同比减少2097.2万吨;相比之下,2012年-2017年同期小麦平均收购量5807万吨,其中最低值为2013年的4716万吨,最高值为2014年的6795万吨。据统计,截至8月底,国内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量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其中 安徽地区小麦托市收购量仅为25.1976万吨,同比下降481.9544万吨;而河南地区尚未有托市小麦收购 。自6月18日国家临储小麦暂停投放市场,后期国内政策性小麦若要加快“去库存”进程,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底价仍将面临下调,通过“少收多出”实现“去库存”。 8月29日国家粮油交易中心发布公告,自9月3日及9月13日相继下调2012年产跨省移库小麦和2013年产进口临储小麦拍卖底价,旨在加快政策性小麦去库存力度。

  二、 国内小麦产业调结构与规模化 传统“低买高卖”贸易模式难生存

  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国内家庭农场数量已达48.5万户,户均经营耕地面积175亩;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207.6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近一半;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4.97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比例为36.5%。农业农村部印发的《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指出,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积极发展优质强筋与弱筋小麦,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继续调减无效供给。2018年中国农业展望大会 2018年4月20日-2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预计 国内小麦生产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受市场欢迎的强筋与弱筋小麦产量增加明显;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进一步拉动优质专用小麦需求上升,优质小麦与普通小麦之间的价差仍将扩大。近年来国内面粉市场销售持续低迷,但专用粉市场销售情况明显好于普通粉,专用粉占比不断提高;面粉加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力度,从以往的重视产量及“价格战”转变为重视品质及“品牌战”。食品安全、环保压力以及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加快国内小麦加工业整合的进程,面粉加工企业产业集中度提高,加工产品下游市场细分度不断提升。在国内小麦产业链上下游市场经营主体趋于规模化以及小麦价格机制进一步市场化的情况下,传统小麦市场贸易单纯依靠“低买高卖”模式的经营风险明显加大,小麦市场贸易商生存难度明显增加。小麦市场贸易商应改变传统单纯依靠买卖小麦价差生存的方式,紧抓国内小麦市场发展趋势,加大与产业链上下游市场经营主体之间的战略合作力度,做好以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生产主体与用粮主体的产购桥梁,立足从小麦产业链服务做文章,寻找市场服务盲点,压缩市场贸易流程,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在实现小麦产业链降本增效中实现自身的收益。

  三、 国内麦市供需结构性矛盾持续 进口麦数量保持高位水平

  自 2006年国内小麦产量突破1亿吨,近几年以来国内 小麦市场供需虽整体处于较为宽松格局,但更多的是以政策性库存为主。据统计, 截至8月底,国家临储小麦库存剩余总数量在7377万吨,同比高1638万吨; 从国家临储小麦各年份库存结构情况来看,其中2013年产国家临储小麦库存数量8万吨左右,2014年产国家临储小麦库存数量1057万吨,2015年产国家临储小麦库存数量1307万吨,2016年产国家临储小麦库存数量2627万吨;从国家临储小麦主要区域库存分布情况来看,江苏地区库存剩余量1277万吨,同比高422万吨;安徽地区库存剩余量1659万吨,同比高373万吨;河南地区库存剩余量3463万吨,同比高689万吨 近几年国内主产区小麦生长关键期及夏收期间频遭 冻害、热干风、倒伏以及持续降雨等 不利天气,小麦产质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国家临储小麦虽库存数量高企,但能有效满足面粉加工企业质量要求的数量大打折扣,市场有效供给明显下降。因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 需求端明显变化导致多年来小麦生产因重产量及不利天气频发所带来的供给端结构性矛盾凸显,普通质量及质差小麦供给过剩与质优小麦供给不足并存。国内小麦市场依然存在严重的生产不能满足面粉加工企业和消费者需求的“品种、品质、品牌”问题; 强筋以及弱筋小麦品种出现退化及纯度不够, 存在着“强筋不强,弱筋不弱”等问题, 部分小麦品种仍需要依赖进口来调剂 。国内 面粉加工企业和面包企业反映,与进口小麦相比,国产小麦一方面品质不全面,虽部分单项指标较高,但综合指标有“短腿”;另一方面即使同一个品种,品质也不稳定。据有关市场机构测算,目前国产优质强筋小麦的总量在350-450万吨,而市场需求量在600-800万吨。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进口小麦数量430万吨,同比增加27.3%;其中澳大利亚小麦190万吨,占比44%;美国小麦156万吨,占比36%;加拿大小麦52万吨,占比12%;哈萨克斯坦小麦30万吨,占比7%。国家粮油新信息中心预计,由于2018年我国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增加,局地受不利天气影响单产出现下降,预计新年度优质小麦供应量较上一年度略有下降,后期小麦进口量将会增加以弥补国内优质小麦供应缺口;预计2018/19年度我国小麦进口量为4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