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19年01期 29-32   出版日期:2019-01-31   ISSN:1003-2576   CN:51-1058/F
太湖流域耕地与粮食安全分析


  耕地资源是人类 赖以 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必然引起粮食 产量 波动,从而影响到粮食安全[1-2] 围绕耕地与粮食安全问题,有学者对全国以及部分省区的耕地变化和粮食生产状况进行研究与分析[3-5] 。也有学者对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6-8] 。这些研究对于了解耕地与粮食现状,抓住耕地与粮食的变化规律,促进优化粮食布局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研究缺少对于典型区域,尤其是跨省域且具有产粮优势地区的研究。

  太湖流域作为我国传统的粮食高产区,自改革开放以来 发展迅速 ,在耕地与粮食方面的变化比较具有代表性。早期 流域粮食产量较高,不单能够自给自足还有大批余粮用于出口。 2015年与1985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了55 . 19×104 公顷,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2 . 7 2 ×104 公顷,粮食产量减少了101 . 0 4 ×104 吨。这使得本流域由粮食出口区变为粮食缺口不断扩大的地区,使得太湖流域的“粮仓”称号不复存在。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自于1985-2015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江苏统计年鉴》 《上海统计年鉴》等各相关省市的统计年鉴。

  (二) 研究方法


  二、 粮食生产时空变化分析

  (一)粮食时间变化分析

  粮食总产量能够体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数值高则粮食生产能力强,反之则弱。粮食产量的年变化率可表明粮食的动态变化轨迹 1 30年内减产的年份有14年,减产幅度大于5%的有9年;增产年份 15年, 比减产年份多一年, 增产幅度大于5%的仅有5年,减产率远远高于增产率。

通过对1985-2015年太湖流域粮食产量的分析得出流域内粮食生产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985-1997年前后处于波动发展阶段。粮食产量呈先增长、后减少、再增长的态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本流域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建设用地增多,耕地面积减少,而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农业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1997-2003年前后处于急剧减少阶段。1997年后,流域内城镇化发展迅速致使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下降。 2003-2009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03年以来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各界关注,国家禁止违规占用耕地、注重耕地占补平衡,使得粮食减产的局势得到控制 2009-2015年处于稳步增长阶段。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粮食产量,但总体来说,影响不大,流域内的粮食产量仍然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

  (二) 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

  粮食产量在时间上表现出不稳定性,在空间上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 ?。通过对1985-2015年流域内县域多年平均粮食产量分析, 区域大部分地区粮食总产量都有所减少,尤其是常州市辖区、苏州市辖区和杭州市辖区的粮食减产幅度相对较大,且这些区域均为高产区,年均粮食产量在33.4×104 ?t以上。此外,昆山市和吴江市粮食产量变化也比较大,其变异系数为54.215%和49.629%。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高的地区,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耕地,耕地减少导致粮食减产相对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