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19年04期 15-18   出版日期:2019-07-31   ISSN:1003-2576   CN:51-1058/F
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要聚焦统筹“四大关系”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首次提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明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做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等重点工作。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现场交流会先后两次在山东省滨州市、黑龙江省五常市召开,推广交流经验,进行动员部署,更使人耳目一新,信心满满。结合学习贯彻上级一系列重要会议、政策文件、领导讲话精神等要求,笔者认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必须统筹聚焦“四大关系”,务求取得明显实效。

  一、正确理解粮食部门、企业、行业、产业的概念与关系,合理区分其内涵与外延,准确把握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路和要求

  粮食产业经济的诞生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建国后至上世纪末, 政府 文件、宣传普及 少提及“粮食产业”,提法较多、耳闻详熟的有粮食部门、粮食企业 粮食行业 。一般讲,“粮食部门”是指县级以上各级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后逐渐扩大为包括受其直接领导、管理、监督、服务、从事粮食“购销调存加”等业务的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事业单位;“粮食企业”是指区域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供应、进出口等业务的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后逐渐扩大为包括外商独资、合资合作、民营等不同所有制性质、从事粮食经营管理等不同业务的外资和社会粮食经营企业;“粮食行业”的范围 也不断 扩大,基本包括了区域内各级各类从事粮食经营管理等相关业务的不同企事业单位和经营者。“粮食产业”的提法、名称则是近几年来才逐渐规范的,其发展历程是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规模化经营”;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发展社会化粮食储运体系、粮油精深加工和粮食产业化经营”;2006年《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再提“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2014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阐述“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则洋洋数千言专文部署粮食产业经济,这在我国粮食经济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充分彰显了 国家对 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 重视 “粮食产业”归纳起来涵盖了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重点领域和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供应、进出口等主要环节,彰显了“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新思想、新理念,与传统粮食部门、粮食企业、粮食行业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因此,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必须首先明确粮食部门、粮食企业、粮食行业、粮食产业的概念与关系,合理区分其内涵与外延,准确把握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路和要求,指导、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正确理解粮食产业主体、产业基础与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载体

  企业既是行业或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主体,又是区域 部门 产业经济发展载体,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血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部门、行业 产业 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作为企业主体,按所有制性质、资本构成、业务分类、地域层级、规模大小等划分,又可分中央、地方储备粮管理、军粮供应等政策性企业;中央、地方等国有独资或控股商业性企业;大型龙头、区域骨干、产业化、一体化企业或小微企业;还包括外商独资、合资合作、私营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和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个体工商户、粮食经纪人等新型经济组织,形成了以国有为主、多元并存、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业态,夯实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根基。因此,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就要正确理解粮食产业主体、产业基础与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载体。当前重点要以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主体和设施设备为目标,以夯实粮食产业发展基础为抓手,大力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多元化主体协调发展,壮大企业规模与实力,蓄积发展后劲与潜力。

  具体讲,各级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市场经营主体, 一是 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桥梁,以共赢为目标,大力推进“一县一企、一企多点”改革,把“小巴掌”攥成“大拳头”,着力改变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经营 分散 和各自为阵等不利局面。 二是 打破地域区划和行政层级限制,推进不同层级、范围、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从“小舢板”发展到“大舰队”,从“一股独大”到“多元治理”,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打造区域骨干粮食企业集团,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产购储加销”协作机制, 做大 做强 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的骨干国有粮食企业,增强市场化经营能力,有效发挥稳市场、保供应、促发展、保安全的重要载体作用。 三是 不断提升国有粮企市场观念意识,转变经营服务方式,从“开门收粮”到提供“五代服务”,从“一进一出”到上下游“两头延伸”,努力改变“收原粮卖原粮”单一模式,实现“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三 产业融合共赢。 四是 培育、发展和壮大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的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参与和承担政策性粮食收储业务,在确保区域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创新龙头企业参与地方粮食储备机制,提高区域粮食宏观调控和应急保供、保障粮食安全能力。 五是 加强 与农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等粮食生产者或消费者的 联系 ,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方式,促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推动粮食产业聚集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新的业态,推动“互联网+粮食”行动,发展粮食电子商务,推动“网上粮店”等新型粮食零售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 六是 找准特色定位,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做好市场细分和差异营销、精准营销,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粮食产品,不断提高优质粮食产品数量和质量,尽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高端、特色、多元、差异化消费需要,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健康、协调、持续、稳定发展。

  三、正确理解粮食产业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与粮食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系,找准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启动点

  总体来讲,由于我国国情、粮情和粮食商品的特殊性,粮食企业大多是低端、弱质、低效、小微企业,准入门槛低,规模小,业务单一,资金需求量大,经济效益低,抵抗风险能力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弱势的企业,没有弱质的产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主动顺应形势,贴紧时代需求,彰显时代特色,推动深化改革,加快提质增效,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具体来讲,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与窗口期,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新思路、新挑战,正确分析把握粮食供给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和“五高”并存、销售不畅、优质粮食供给不足、深加工转化滞后等突出问题,大力实施“三去一降一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粮食商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内生活力,加快转型升级和转型发展,显得十分重要,而且非常紧迫。因此,各级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与个人, 一是 要正确理解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与粮食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系,找准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启动点。 二是 要主动适应粮食消费、市场和流通、产业等发展变化特点,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工程,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特色化产品供给,促进优质粮食产品的营养升级扩版。主动适应粮食消费更加方便、快捷、放心、大众化、精细化、特色化等需要,大力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和“主食产业化工程”,加快主食产业化发展步伐。 三是 要统筹利用现有粮食仓储设施与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加快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利用,实现“吃干榨净”,循环发展。 四是 要加快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步伐,加快粮食科技创新突破与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为实现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