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19年04期 46-47   出版日期:2019-07-31   ISSN:1003-2576   CN:51-1058/F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导向变革及政策调整分析


  一、新时期的粮食安全新问题

  相关研究指出, 政策倡导与科技 大力 支持 ,中国粮食生产 进步 显著 ,尤其是在2017年,国家粮食生产又创下了新高。[1] 尽管2018年夏粮有所减产,但依然达到了“保增产” 核心目标,但 我们应该 清醒的认识到我国 粮食安全仍面临着挑战。

  (一)消费侧需求出现重大改变

  在新时期里我国经济仍旧保持着 速发展,整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 不断推进,截至 目前,城市化概率已 涨至57%,这意味着我国 生活在城市的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 ,加上城乡居民由于人均纯收入出现大幅增长, 膳食 结构不断改 肉禽蛋类食品消费增长,而谷物类食品消费 呈下降趋势

  (二)国内粮食生产分散 且成本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 融合 不断 加深 ,国内大宗 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基本上已经没有了上涨空间,但是我国的粮食生产所涉及的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却不断上涨,加上我国农业生产一直是“一家一户”的小农模式,加上每户土地规模都非常有限,种粮农户无法获得规模效益。

  (三)粮食结构性紧缺,部分粮食的进口依存度偏高

  受居民膳食结构的新变化影响,我国玉米、大豆等谷物产品已由平衡有余转为供给偏紧。在2010年,我国就进口了15.7亿公斤的玉米,到2012年,玉米进口量就激增至52亿公斤。在1995年,我国进口大豆共计2.94亿公斤,到2012年,就增值584亿公斤,外贸依存度高骤增至80%,除此之外,最近每年还会进口20亿公斤的大豆油。面对这一态势,国内谷物供应必然会急剧走低,造成口粮不足。[2]

  二、新时期基于粮食安全导向的政策调整分析

  (一)粮食收储政策

  粮食储备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 重要 保障,自最低收购价与临时收储这两项惠农支农政策实施以来,国家粮食储备承储库点的规划布局以及储备的粮食品种与品质结构等经过不断完善,已不再是单一粮食储备,而是既有安全储备,又有后备储备,更有商业储备,其功能也从安全应急延伸发展到市场宏观调控,这样就实现了保口粮、控制规模以及促进粮食稳产增产与农户增收的核心目标。但随着十二年连产,国家粮食储备库存积压,加上供需失衡以及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推动粮食生产安全向粮食储备安全甚至是粮食流通安全方向转变,使粮食期货与现货市场实现互补,就成了必然趋势。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有效利用资源,保障粮食的生产安全,是深化新时期供给侧改革的必由路径之一。保障了粮食生产能力就是保障了粮食安全,要想保障生产能力,就应该依法划定农田,并严格执行涉及到农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制止工业化或城镇化占据耕地,仔细区分公益性用地和商业经营用地,调整土地征用办法和用地补偿标准,避免农民失地。

  (三)采用多元化进口战略,促进粮食供求平衡

  在粮食连年增产的情况下,国内粮食缺口仍不断扩大,从中可推断出我国粮食需求增速较快的结论。增加粮食进口量,短期内能提升粮食供给安全,一定程度上也节约国内的粮食生产资源,缓解国内耕地的养分消耗。近年来,国家制定了粮食供给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将粮食自给率压缩到90%,这样就能让我国水土资源进一步修养生息。但是进口农产品,尤其是各种大宗农产品,需要制定科学的农产品贸易战略,使进口市场多元化。在市场导向与农产品企业自主决策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进口未加工的原始农产品,同时限制未加工的原始农产品的出口,这样既能降低粮食进口成本,又能保护国内粮食类大宗农产品的市场供应。[3]

  (四)节约型粮食安全政策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与供应能力一直不断提升,极大地满足了国内粮食需求,但是粮食安全问题仍旧被摆在重要位置。增产与节约是有效解决一个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途径。尽管粮食连年增产,然而我国粮食浪费却是十分惊人的,这里不仅有人为浪费,也有其他方面的损耗,比如在粮食的收获、存储、运输以及加工等生产流通环节,粮食损耗率在10%左右,每年粮食损耗量达到250亿公斤[4] 。因此,我们抓好粮食生产工作,又要解决粮食浪费问题,将“节约”问题引入粮食安全政策,引导居民摆正粮食消费观念,控制产后多环节的粮食损耗,遏制浪费现象。

  三、结语

  总而言之,确保粮食安全从来都是头等大事。面对新时期粮食安全问题的新变化,基于粮食安全导向的国家粮食安全工作也有了新目标。虽然国家的粮食供给能力一直不断增强,但随着居民生态安全与营养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更重视粮食的营养安全与生态安全,粮食消费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直接影响到粮食进出口贸易与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结构,所以要满足国人的粮食需求,我国粮食生产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