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19年05期 32-34   出版日期:2019-09-27   ISSN:1003-2576   CN:51-1058/F
试论粮食集团战略型财务的转型定位



  一、 粮食集团进行财务战略型转型的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环境的开放性 ,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区域、 不同 组织之间经济体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工业化程度逐步加深。与此同时,市场环境呈 现出 复杂 多样 的发展趋势,对我国 农业 发展 影响 巨大 。在 种情况下,国内的粮食体系不仅与政策性收储 制度 关系密切 ,还受市场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粮食集团原有的财务体系无法完全满足单位的内在发展需求。为此,粮食企业应该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为基础,提升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找准内部控制机制的定位,为财务管理由传统核算模式向战略模式过渡打好基础。[1] 与此同时,通过战略性财务体系的建立,强化企业战略方案实施力度,为市场经济背景下粮食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务管理基础。

  二、 粮食集团进行财务战略型转型的功能特点

  (一) 搭建经济分享平台,提升战略发展决策的实践性

  在粮食集团中搭建经济分享平台,实质上是将分布在粮食采购、销售、存储以及资金收入、支出与结余等业务层面的不同数据信息,通过标准化、精确化、集中化的对接管理,将动态与静态的数据进行统筹、分析,并利用电子技术的大数据处理能力,为粮食企业 提供更加专业化的经营分析数据与市场信息,提升长效战略机制制定与决策实践性的一种经济平台。

  (二) 建设高效的价值管理机制,提升战略决策的实际价值

  高效的价值管理机制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 通过统筹集团内部的项目、运营资源,优化经营结构,提升整体效益。价值管理机制结合集团长效战略与预算方案的资源管理需求,对现有资源进行调配,将其按照集团发展要求进行分配,在平衡销售、购买、存储以及资本效益的基础上,确保边际产出的最优化,提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2. 控制公司资金流,创造集团效益。将资金管理作为财务控制的基本手段,建立以资金链为基础的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对经营信息以及项目投资等数据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加快财务管理现代化转型的进程。通过资金的集中管理,对财务风险进行管控,提升集团整体的经济效益。

  (三) 完善风险防控系统,发挥财务监控职能

  当前阶段,条线化的风险防控机制具备较强的专业性,但由于信息输送与协作关系的限制,存在信息孤岛的情况,使得信息横向流转不畅,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战略型风险预防机制利用财务管理的监管职能,将重心放在打造实物流、票据流、合同流、资金流的四流集中平台上,提升业务端与财务端对接的流畅性。[2] 同时,通过精确、高效的监控数据抓取以及风险预警的合理匹配指标,在风险发生时可以及时的触发管控预案,提升风险的整体控制能力。

  三、 在粮食集团推进财务管理战略型转变的有效途径

  (一) 规范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

  结合粮食集团的财务管理需求,对现有的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利用自上而下的总体管理框架与自下而上的分层监督,将信息融合程度、风险管控力度以及业务管理效率三个条件 作为衡量财务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建立起以信息数据为基础的标准化管理机制。

  (二) 建立多样化的信息交流平台

  多样化的信息共享平台是经济分享的核心要素,在平台上将粮食购销、存储等业务、财务静态与动态信息进行共享、交互,提升财务管理的精确度。在此基础之上,信息平台的搭建 将重心放在以下两方面

  1. 对信息平台进行正确定位。共享平台实质上是一种信息服务平台,因此需要保证服务质量,找准价值定位,提升信息记录、存储、搜索等服务效率

  2.确保 平台的运行与服务规划 的正确性、时效性 。信息化平台的建立要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即应该及时的进行数据更新, 确保 信息服务建设在业务的前端。

  (三) 价值管理机制的完善策略

  通过财务管理加强运营成本的控制,是提升价值管控机制科学性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讲,集团内部可以通过财务流程优化、信息标准化等手段,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对标准成本以及集团现阶段价值链进行分析,实现集团整体、业务部门、财政管理部门以及个人业绩、投资成本的测算。与此同时,管理阶层应该采用成本性态综合分析法,建立起成本核算、决算、预算机制,通过成本的精细化管理,降低资本与融资运营成本。[3] 在资金集中基础上,通过內部银行基本运行模式,重点开展理财和风险管控等核心业务体系的构建。在资金集中掌控、风险集中管控以及资金集中运作基础上,合理分析影响司库绩效的成因,合理设定并运用司库运营的关键绩效指标,通过开展对司库绩效指标的评价 进一步提升司库对集团战略决策的支持服务能力,强化战略型财务的价值实现功能。

  四、 提升集团管理风险管控能力

  (一) 有效识别预警信息

  通过分解战略目标并分析影响企业具体战略目标的风险因素,自上而下识别出重大、重要和一般性风险,同时通过各个风险管控环节上关键岗位自主识别区分重大、重要和一般风险,就交叉内容综合考虑风险分级和分类。在识别基础上,通过标准流程、标准成本对比分析,有效识别非标准化事项,通过分析进行风险预警提示。[4]

  (二) 及时进行防范处置

  结合风险识别和评估,科学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风险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效开展风险防范处置工作,通过风险处置完善提升风险防范体系。

  (三) 正确定位评价指标

  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合理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着重明确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员、技术和流程上的障碍和难点,建立合理的战略目标规划机制,综合考虑并给出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建议。

  (四) 建立动态评价机制

  通过集团公司、分(子)公司、事业部、直属企业和各业务单元共同研判,建立战略实施常态化监控机制,及时就经营目标、风险防控目标完成情况开展评价,形成战略目标实施情况的综合性评价,为公司管理层和绩效管理部门提供评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