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1年02期 15-20   出版日期:2021-03-31   ISSN:1003-2576   CN:51-1058/F
以贵州省为例谈基于矛盾分析方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困扰我国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突出问题。 “‘ 三农 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 推动形成 工农 呈现互补 协调发展 共同 繁荣 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乡关系发展过程就是城乡这一矛盾体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矛盾分析方法适用于分析、阐释和构建工农城乡关系。
  
  一、坚持对立统一,理性分析城乡关系发展过程

  城乡关系是一个随着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的动态性过程,从世界范围考察,城乡关系发展的一般过程具有普遍性,表现为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城乡融合三个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察,我国城乡关系发展过程具有特殊性,即不同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一)人类社会城乡关系发展的一般过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社会分工 扩大,人类居住 环境经历了 居无定所、洞穴、村庄、城市四个 发展 阶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城乡关系发展需要经历三阶段。

第一阶段,城乡依存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前工业化时期,主要特征是城市诞生于农村,农村养育城市,表现为城市在经济上依赖农村、城市在政治上统治农村、农村和城市在空间上处于混合状态 第二阶段,城乡分离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农业服从工业,城市统治农村。 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2] 从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过程看,城乡分离以至对立的核心动力是工业革命及其引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 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 [2] 比如,英国在 1750年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3/4,而在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之后,工业成为其国民经济 主导产业,在 1851年仅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就占到全国总人口的50.2% [3] 第三阶段,城乡融合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后工业时期,主要特征是工业与农业互 ,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推进了城乡协调发展步伐。

自城市形成,城乡关系矛盾就相伴而生,这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辅相成。城乡关系矛盾的同一性促使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斗争性推动城乡关系在 “依存—分离—融合”的趋势中不断发生质变。由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可知,城乡分离是人类社会城乡关系一般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演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农城乡关系总体上经历了 “开放—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2年。我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上是平等的关系,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 第二阶段: 1953年至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前,工农发展关系表现为“重工轻农”,城乡管理关系表现为“城乡分治”,城乡二元结构得以逐步巩固。 一历史阶段 国家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城市偏向制度,比如建立了城市与农村相区别的户籍制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人为割裂状态。虽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农村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非农化的转移就业,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但由于 “路径依赖效应”,我国城乡关系加速分离,城乡差距持续拉大,城乡在收入、文化、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阶段: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至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前,处于统筹城乡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 “我国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5] 的科学判断。这一时期, 党和国家已经明显意识到城乡发展存在巨大差距,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国家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乡村的能力 第四阶段: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是城乡融合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 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 新型 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7]

  可见,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从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到城乡融合发展,从 人才、土地、资本等 生产 要素 农村 城镇 流动 、城市长期领跑农村到工业与农业 “互促”、城市与农村“互补”,这是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以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各自储藏优势为基础的。

  (三)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内容

  “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确立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农业农村发展欣欣向荣。“农民收入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突破1.6万元,提前一年比2010年翻一番。” [8]

  在我国农业农村取得巨大成就的实践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完善。 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是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前提,协调发展是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要求,共同繁荣是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是我国农业农村已经发展了的实际状况决定的,是 “十三五”时期城乡融合发展取得巨大成效的表现,是 我国工农 城乡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内容和要求的变化,一方面,要求我们看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依然存在差距,因此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推进,更要求 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二、树立系统观念,明确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重要性

  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 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的新阶段,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需要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形成,这就推动了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进程。一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将推动政策、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变化,逐渐扫除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性障碍,建立起工农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与政策体系。 比如, 地方各级政府工作从片面追求 GDP增速转向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加大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宏观调控力度 二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求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将有效解决 “三农”问题。以“三权分置”为 主要 内容的土地产权改革,将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三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使教育公共产品均等化,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我国义务教育 将逐渐实现城乡均衡化发展,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助推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引进、培养和积累。

  (二)有利于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我国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到深、由单一到系统的动态过程。目前对于农业现代化,人们已经跳出了农业生产本身 局限性,更加关注农业生产、流通、销售、服务全过程的现代化。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工业机械和技术促进农业科技研发与运用创新,有利于建设智慧农业,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城市发达的销售、金融、物流、保险等服务业延伸到农村,有利于建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有助于完善农村产业体系。三是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有助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四是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将有效改善农村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较落后的状况,也有益于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形成良性互动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将促进 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形成良性互动关系。首先,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因为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为工业化提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保障,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农业产品和劳动力保障;其次,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因为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工业化使人口集中于城市,并催生大量服务业,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等支持,实现农产品深加工,推动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最后,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求 工农互促、城乡互补 ,因为新型城镇化为农产品提供广阔的城市市场,为农村人口非农就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城市化的集中规模效应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

  (四)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 [9]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 破除了 城乡二元体制 也就破解了城乡市场分割的制度性壁垒。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市场化改革走向深入的表现, “三权分置”通过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流转,最终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 二是实现由单向城乡一体化向双向城乡一体化转变。 “双向城乡一体化是指人员、生产要素与社会资源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双向流动,……促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逐步达到城乡一体化。” [10] 双向城乡一体化将更好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三是有利于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培育家庭农场、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这将吸引资本、技术、人才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