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2年03期 43-46   出版日期:2022-05-31   ISSN:1003-2576   CN:51-1058/F
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粮食从生产出来到摆上餐桌,需要经过种植、收购、储藏、运输 加工等多个环节,每一环节都存在损失浪费 其中,储藏是重要一环。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安县的 存粮设备简陋,通常是运用简易仓房 露天存放, 加之管理不善, 直接导致粮食霉 变、生虫、鼠雀损害,造成损失严重 。此后,对粮食仓储设施建设 不断增加投入,引进科技 新技术,建设新仓型,推广使用新设备, 特别 近年来 引入先进设计理念,形成具有现代化特点仓型, 加之 信息系统 自动化控制 全面 应用 ,促使粮食储存设施建设取得 成效。

  一、粮仓建设

  (一)古时粮仓及 积谷

  据文献资料和地方志书记载,西汉 206年),在新安县铁门镇东出土了一件陶仓,高1米有余,这是新安县能看到的最早的粮仓实物。汉代,黄河漕运主要是从江南、关东地区向都域长安漕运粮食,大型漕运船行走到新安县盐东村,因前面水急浪高,大船不能行走, 卸粮换成小船,在大、小船行走汇点,就有一座大型中转粮仓,就是现在的盐东仓遗址。此仓南北长 179米,东西长35米,主体系夯土墙,内部有两道隔墙, 整个仓库分为三部分

  开元二十二年( 734年)唐政府在新安长泉置柏崖仓,储粮20石,815年被李师道所焚。明代,新安官办就开始投资以储藏赈济粮建设项目粮仓,称预备仓,当时规定1廒3间,廒门挂匾额上标注仓号,廒顶开全窗,底部用青砖砌铺,砖面上铺木板,墙角外开气孔通风。

  清顺治九年( 1652年), 新安 县设官办粮仓常平仓, 谷溅时以高于市价买进以利农,谷贵时以低于市价卖出,以保持粮价常年平衡。当时, 知县曾国卿 在县 西(今 县委党校处 ), 建设常平仓一座,大门内有官厅 1间,西边有仓敖 15 间,分别以元、亨、利、贞、更、新、酌、裕字号分标其名 ,后 又增建 5间,共20间, 常平仓 15000石。

  康熙年间,新安官方大规模兴建粮仓,称社仓, 乡设社仓 (也称乡仓),丰年收积,歉年救济,平年卖出易新。 二十四年 1685年 ), 先是在文昌祠西建社仓 1座,建有仓廒3间,其 年间额定 规定储粮 1251石,在县衙东建仓1座,内建仓房12间,分别以丰、满、恒、足字号标注仓号, 期间储槽谷 2892

  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新安官方及社会力量开展义 建设 义仓由民众以义租形式或正税附加交给 政府,由政府 管理,以备救灾。乾隆二十八年( 176 4 年),在铁门 建有义仓 2座 仓内官厅 1间,仓房3间,存粮576石,另一座内建 官厅 1间,仓房3间, 存谷额 273石 ,在 北冶镇建有义仓 1座,内有 官厅 1间,仓房3间,储存谷物205石。三十八年(1774年)在 城关、 铁门 磁涧、 正村、 仓头 、养士等 6处,共储谷7719石,其中,仓头镇建义仓1座,仓房3间,规定存粮901石, 磁涧 镇建义仓 1座,仓房3间,存粮601石,阳寺镇(今养士村)建义仓1座,仓房3间,储谷346石,这些粮仓大多都使用了150余年,有的甚至使用到清朝末年。

  民国十七年( 192 8 内政部公布了《义仓管理规则》, 把常平仓、义仓、社仓及其他以救济为目的的粮食仓库,一律改称义仓,属于县范围的由政府管理,称县市义仓,属于乡村的由群众管理,称地方义仓。地方义仓采用摊派和捐募办法,备足当地群众三个月的粮食,积谷用于贷与平卖散放。 民国十八年( 1929年 ,河南省 政府 颁发了《义仓积谷简单》,规定了粮食筹集方法 积贮地点和管理办法,但由于管理人员及地方政府乱支滥用,甚至有仓无粮。 民国十九年( 1930年)9月,针对储粮不规范的情况,河南省政府制订了《县市保管仓储奖惩条例》,规定积谷不得挪用或变价储存,落实责任,严格奖惩,因而积谷得到了稳定发展。民国二十三年( 19 34 ),县 义仓 积谷 1264 城关、养士、正村、甘泉、省庄等 五个区 乡义 仓积谷 1596 。抗战开始,多数义仓积谷作为军供,积谷储粮趋于混乱。

  (二) 粮仓建设的高潮期

  1947年解放后到1949年 新安县地瘠民贫 ,仍无专用粮仓,所收公粮散存于县立第一小学、女校、财委会后院、吕家祠堂 旧土地祠 、庙宇或租用民房 等处, 当时 有仓房 36间(其中租用民房16间,借用20间),容量为7100石,管理人员3名 且容量少存期短。

  1951年初,由新安县人民政府投资,在县城西关建设粮库,9月竣工, 建成仓房 6 ,容量 440万公斤 ,从而拉开了国有粮食部门基本建设的序幕。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也是粮食部门基本建设的第一个高潮。 1954年,西关粮库 为了解决储粮困难, 又建 砖木结构的苏式仓 2 ,容量 500万公斤。195 5 年后,铁门、磁涧、正村、仓头、 石井、北冶粮所建立,这些粮所大多是在原有粮油门市部的基础上建设的 ,其基建设计均为门市与仓库配套,仓库结构随年代的不同而各异, 1957年逐步形成一乡(镇)一粮所的局面。

  20世纪 60年代 ,所建仓库 多系砖木结构的房式仓, 均按国家标准,符合坚固、防潮、防鼠等要求,全县仓库新增面积 5322平方米,仓容量为800万公斤。当时为了工作需要,新建一批简易的圆筒仓。圆筒仓,砖混结构,半径为2至3米不等,下面开门,上房履以 瓦顶,储粮不大,为国有粮食部门初创时期建设的仓库,使用较为广泛。 磁涧、铁门粮库还采用连环拱砖结构 ,建起粮食仓库, 全县 较大型粮仓 85座,容量163万公斤,小型粮仓1890间,容量95万公斤。 1975年7月,北关粮库开始兴建, 占地面积 2640平方米, 建地下喇叭仓型 6 ,容量 6 5 0万公斤 ,此仓在有一定落差的崖壁,上有出气孔,下有出粮门洞,仓内用砖嵌表,用沥青、桐油勾缝,防潮层制作工序为三油两毡。

  1995年,新安0303河南省粮食储备库筹资270万元,建设五联拱形 挂瓦 仓,建筑面积达 250平方米,仓容1000万公斤。 199 8 年,由于实行敞开收购政策,全县很快出现粮仓爆满现象,仅露天存粮就达 1451万公斤,最高库存量达7200万公斤。 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投资 840万元,新建仓容860万公斤,主要分布在省库、铁门、石寺、曹村粮所。至1998年, 全县 粮食系统共有苏式仓、房式仓、窑洞仓、地下仓、 形仓、土园仓等 119 ,容量 8660 万公斤

  (三)粮食仓库的减少

  1999年起,为支援国家小浪底水利工程建设,西沃、仓头、峪里、石井、北冶粮所划定为水库淹没区,减少粮食仓容700万公斤。 2004年后,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企业将粮食仓库全部或部分处置后给买断工龄的职工补偿,减少粮食仓容1100万公斤。2012年,新安国家粮食储备库整体上划中储粮洛阳分公司,仓库也随之上划,减少 仓库 26 栋、 仓容 3000万公斤。 2016年底,全县粮食仓储企业有仓房79栋,总仓容5800万公斤。在这5800万公斤总仓容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建造仓房54栋,仓容3020万公斤,其中50年代仓房2栋,仓容110万公斤,60年代仓房3栋,仓容200万公斤,70年代仓房38栋,仓容2150万公斤,80年代仓房11栋,仓容560万公斤,从上可以看出,70年代以前仓房43栋,仓容2460万公斤,单仓最大仓容270万公斤,最小仓容25万公斤,平均单仓仓容73.4万公斤。除50、60及部分70年代建造的仓库年久失修不能正常使用外,其他边修边勉强可以使用的3910万公斤仓容已全部占用,这样既不能切实保证安全储粮,且随着岁月的推进面临报废的现实。

  粮食仓库面广 规模小、基础差改造难度大,对粮食保管极为不利,特别是仓容的严重不足,造成的问题不断出现,主要表现在卖粮难问题时有发生、虫鼠害损失浪费严重、保管费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