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4年02期 16-18   出版日期:2024-03-31   ISSN:1003-2576   CN:51-1058/F
主销区及产销平衡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 引言

? 202 3 通过的 粮食 安全 保障 提出 国家采取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合理布局粮食生产,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应当保面积、保产量。 粮食主产区应当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主销区应当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粮食产销平衡区应当确保粮食基本自给。 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保持应有自给率,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方面,也是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粮食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一方面需要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重新组合要素资源,大力发展区域粮食产业经济。本文主要从主销区及产销平衡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必要性、存在阻力和发展路径进行试探性探索。

? 一、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必要性

? 目前中国共有 13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和11个产销平衡区。其中,粮食主产区的地理、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粮食产量高、种植比例大,保证自给的同时还能大量调出商品粮,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粮食主销区经济相对发达,但人多地少,粮食产量和需求缺口较大,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产销平衡区对全国粮食产量贡献有限,但基本能保持自给自足,包括山西、宁夏、青海、甘肃、西藏、云南、贵州、重庆、广西、陕西和新疆。

? 根据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 -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自由贸易条件下应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生产或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主销区及产销平衡区相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不具备相对优势,且耕地面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对稀缺。从自由贸易理论看,主销区及产销平衡区的粮食生产是不经济的,但是粮食是兼具一般商品和准公共物品的商品,生产上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体现社会效益和基本民生保障。

? 如今,我们正历经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对抗性增大,经济全球化、多边主义、全球治理遭遇挑战,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同时极端天气频发、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等,均要求必须保障粮食生产及供应安全。王宏广 著的《填平第二经济大国陷阱》一书中写道 “1998年中国正式宣布农业进入新阶段,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进入21世纪,中国粮食产量取得了‘十二连增’的成绩,导致社会各界忽视了粮食数量的深层次问题。……2017年中国粮食净进口量相当于8.9亿亩农田的产量,粮食隐性自给率仅为65%,粮食数量不足的问题实际上已经重现”。粮食隐性自给率低、农村劳动率老龄化严重也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挑战。主销区及产销平衡区保持应有粮食自给率,既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身面对自然、社会等风险挑战的基础。

? 二、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面临阻力

? 发展粮食产业经济需要通盘考虑粮食种植、加工、仓储、流通各环节,统筹协调种粮农民、仓储企业、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农资提供商等之间的利益关系。因主销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较快发展,粮食种植面积少、从事农业相关人员比重低;产销平衡区大多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山区较多、土地分散,规模效应低。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面临不少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粮食产业规模小,种粮基础弱。 粮食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单产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粮食单产主要原因之一为粮食种植面积。产销平衡区大多因山区、丘陵等自然地理环境 因素 ,土地相对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粮食主销区大多位于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由于不断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耕地面积减少严重,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农资应用。

? 2. 粮企凝聚力不强,品牌价值低。 由于耕地规模小、粮食单产低,特别是部分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交通基础薄弱,粮食加工企业数量、规模受到限制,销售市场固化,精深加工动力不足,装备和工艺创新投入少,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品牌知名度较低,形成成粮企 “小、低、散、弱”的格局。

? 3. 各环节人才短缺,队伍素 参差 随着农村务农青年人口流失,农业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职业农民短缺,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粮食加工、储备、销售企业大多为家族式经营,管理层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较低,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企业人员新老交替出现断层,粮食行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新理念、新技术应用不足,与行业发展新形势不相适应

? 三、下一步工作推进思路

? (一)多措并举,构建高水平粮食保供体系

? 1.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着力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突出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粮油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全面加快特色产业机械化生产示范推广。粮食主销区应尽量减少农业用地用于非农业生产,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 进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 2. 增强粮食仓储、粮源保障能力。 构建以粮食物流周转库和粮食储备库的粮食流通、储备体系,合理布局粮食应急供应点,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加强产销区域粮食流通协作,确保粮源稳定,储备充足、合理。

? 3. 提升节粮减损、产后服务水平。 切实增强生产、仓储、加工、消费各环节的节粮减损工作。增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优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加快粮企设备更新,淘汰落后产能。倡导从田间到餐桌节约每一粒粮,在全社会营造爱粮节粮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