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4年02期 34-38   出版日期:2024-03-31   ISSN:1003-2576   CN:51-1058/F
新时代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之方略



  中国 作为 一个 14亿人口规模的庞大 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尤为重要和关键。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国家安全。 只有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那么,如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呢?笔者以为,可从下述六个方面去着力。

  一、确保 1 8 亿亩 耕地数量,提升永久基本农田质量

  (一)牢牢守住 18亿亩耕地红线

  18亿亩耕地红线和底线绝对不能触碰 不能突破。 目前 ,挑战耕地红线的倾向主要有两种 —— “非农化” “非粮化” 因此,必须坚决遏制这两种倾向守住红线和底线。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不动摇,良田好土优先保粮食策略不改变。最严格的耕地保护绝不能停留在嘴上、会上和文件里,必须严格落实。一是严格控制耕地用途,专项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二是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做法予以严惩;绿化造林、挖湖造景必须经过严格论证和审核;非农建设使用耕地要严格控制;撂荒耕地要想 设法利用起来。必须确保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和生产是永久性基本农田使用的优先方向。加强对土地出让用途监督和 。对 耕地的占用和补充要做到严格的全程管理监督,对被占用后补充的耕地要开展多部门联合检验和评定。为确保耕地补充的质和量,市级和县级负责初审、省级负责复核,切实发挥耕地使用中的综合监督机制作用。为严防耕地转做他用的行为,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法规制度,加强对耕地用途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以确保耕地粮用。

  (二)大力实施农田的高标准建设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强粮食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全面实施和 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技术,建立健全 灌区 长效管护体制机制 。采取农田平整改造、土壤优化改良、配套设施补齐完善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以弥补耕地数量不足。 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 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坡耕地综合治理。在条件许可的地区可适当实施轮流休耕制以保障土地肥力 ,对 黑土地实施保护性耕作以保障黑土地质量不下降。 调整和优化盐碱地的治理技术和种植方向,大力选育更多适应盐碱地生存环境的耐盐碱作物。在我国,盐碱地数量巨大,是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因此, 制定完善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强化对其 综合开发利用。 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监管机制。 所有高标准农田地图均纳入数据库,并与国家空间规划对接。 对耕地的占补平衡 进行严格 管控, 认真严格核实和监管新增耕地, 严禁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

  二、 健全相关机制,保障种粮农民收益和粮食主产区利益

  (一)加快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要加强政府支持保护,构建和完善价格、补贴、保险 “三位一体”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政策体系,实现政策保本。一是价格支持稳预期。改革完善粮食价格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防止谷贱伤农为底线,在坚持三大主粮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不动摇的基础上,还要根据 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适当提高收购价格,确保种粮农民有 稳定 收益 。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稳定农民预期、降低生产风险。 二是生产补贴保成本。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粮食补贴机制,提高对农民种粮补贴的靶向性、精准性、稳定性和及时性;稳步扩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这种补贴的增加既可以体现在数量上也可以体现在种类上;根据通胀率或 GDP增速逐年调整补贴水平,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并稳定政策调控预期。另一方面,要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优化补贴方式,既要扩大耕地地力补贴、稻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确保重要农产品持续稳定供给,也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三是保险扩面降风险。推动农业保险制度的完善,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于粮食安全的政策性作用,国家除给予三大主粮全成本和种植收益保险外,还要持续扩大其他粮食作物的保险覆盖面,比如大豆。国家鼓励承接农业风险灾害的保险公司,扩大、完善和提升粮食保险产品及其质量,为种粮农民提供可靠收益保障。

  (二)切实健全保障粮食主产区利益的机制

  为确保粮食的产量和国家粮食安全,国家 给予粮食主产区一定的利益补偿,以实现主销区与主产区之间的利益平衡。 一是 鼓励引导粮食主产区之间、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多形式合作以及共建生产基地。 加快建立完善我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 相互配对、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责任共负 协同机制,推动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稳产增产和经济发展。 二是 从综合成本和种植收益两个方面给予三大主粮保险,各省给予产粮大县三大主粮保险费县级补贴费用减免适当支持 三是 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实行有差别的粮食主产区考核指标,比如 GDP考核,调动产粮大县种粮积极性和补偿其利益。 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粮食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直补机制,以国家为主、粮食主销区为辅,投入必要的资金设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以补偿和支持粮食主产区。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统筹建立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补偿体系。 主要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贴息、奖补政策以及专项补助等措施和方式,给予粮食主产区以帮助和补偿,确保主产区财政收入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要建立和完善粮食 目标价格补贴制度, 以实现粮食价格形成和粮食生产者补贴政策的现代化。

  三、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着力提升粮食单产和质量

  (一)大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

  加强良种技术攻关,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开展种源瓶颈技术研发,打好种业革命攻坚战。从国家当前和长远需要出发,在生物育种等八大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启动种子源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实施重大生物育种工程,有序推进产业化应用。 农业农村部负责各个部门、多种力量的组织协调,联合育种攻关,国家层面的品种主要由国家负责,地方性的特色品种则主要由省级层面负责。推动在各地组建形式多样、功能先进的育种联合攻关机构,推进科研院所与种业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各种创新要素聚合、集成,切实做到各种创新资源交流共享,努力实现重大新品种的创新突破。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 强化种业领域国家的引领作用,搭建种业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重组和完善种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生物育种领域科技领军企业和人才,提升国家种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种业领域科技体制改革,针对育种周期长、公益性强等特点,实行 “揭榜挂帅”、长周期支持等科研项目组织实施新机制,开展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试点。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加快建立健全种业协同创新机构,以种子龙头企业牵头,由科研院所提供科技人才支持,其他主体积极参与。

  (二)着力完善种业支持政策

  中央层面,国家要 加大对制种县的财政激励和支持,加大对种质资源的调查与保护以及生产性能检验等相关工作的投入。探索重点品种研究推广补贴政策,尤其鼓励和补贴绿色新品种和推广效益好的品种的种子。地方层面,也要参照中央的做法,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出台相应的种业补贴办法和政策。 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开展濒危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和对优异种质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发掘利用。 建立完善开放科学、适用高效的种质资源评鉴、开发、利用体制机制。对生物育种、畜禽遗传改良 等重大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尽快培育出油份含量高的大豆、生长期短的油菜、耐盐抗碱强的粮食作物等新型品种。 大力支持优势种子产业企业发展,推出重点龙头企业分类名录,加强对这些优势企业的具体引导和重点支持,推动种子产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种子产业基地无缝对接,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产业驱动力,市场效益好和国际竞争力强的重点种子产业龙头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健全商业种子培育体系和技术集成应用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和较强专业服务能力的种子企业。 加快突破性新种质创制和重大新品种培育,着力解决种源自主可控问题。推进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产业化应用步伐。继续推进水稻等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完善区域作物种子育种基地,选择并建设多个国家级核心繁殖站、养殖场,支持国家水生种子供应和繁殖基地的建设。各个地方应从土地保障、财政融资等优先保障国家种子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需求,大力改善生物安全保护设施和生存环境,建设多个省级种子育种、供应、育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