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18年01期 40-42   出版日期:2018-01-31   ISSN:1003-2576   CN:51-1058/F
浅议国内粮食产销格局改变 产业链革命催生新需求


  一、国内粮食生产规模化集中化 跨区域流通量增加明显

  从2003年到2016年,国内粮食产量由4303.5亿斤增加到6162.5亿斤,且连续4年保持在6000亿斤以上。国内 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逐步成为粮食生产主体,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截至2017年 7月底,国内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93.3万家,是2007年底的74倍,年均增长达60%;实有入社农户数量超过1亿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46.8%;产业涵盖粮棉油、肉蛋奶以及果蔬茶等主要产品,并扩展到农机、植保、民间工艺以及旅游休闲农业等多领域。近年来 国内 粮食生产布局逐渐由南往北发展,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等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达75%以上;其中,能调出粮食的省份只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安徽、江西等少数几个省份,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千百年来,“湖广熟,天下足”,是我国“南粮北调”生产供应格局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两湖、两广”“江南鱼米乡”“蜀地天府国”等传统的粮食 主产区的粮食 贡献率逐年下降,国内粮食物流格局已发生大的变化,从“南粮北运”已转变成“北粮南运”、“中粮西运”“西杂东运”“北出南进” 。随着国内粮食 购销市场完全放开,产销区之间的粮食 实现自由流通。国内北方 粮食 主产区和南方主销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形式多样、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据统计,近年来从东北通道粮食年流出量大约5000万吨,品种主要为玉米以及稻谷,流向主要为华东、华南、华北、西南以及西北地区;从黄淮海通道年流出量大约6000 万吨,主要品种为小麦,流向主要为华东、华南、西南以及西北地区;从长江中下游通道年流出量大约2400万吨,主要品种为稻谷,流向主要为华东、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从华东沿海、华南沿海通道年流入量大约4900万吨,从京津通道年流入量大约905万吨,从西南通道年流入量大约2900 万吨,从西北通道年流入量大约1800万吨。

  二、国内粮食产业链革命催生新需求 平台优化产业资源配置

  随着国内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高,国际粮食价格“天花板”压顶,国内粮食价格全面高于国外粮食价格。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形式,生产关系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国内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推动粮食产业链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土地流转进程推进以及下游加工行业整合,粮食产业链上下游主体趋于规模化与专业化,粮食产业链环节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十三五”时期,国内粮食行业将推行“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传统的以家庭为单元的小农生产方式正逐步被以职业农民为代表的规模化生产所取代;粮食流通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粮食流通主体趋于规模化,上下游服务需求进一步提升;在需求主导的格局下,加工企业由以往的生产销售型向市场服务型转变;国内粮食生产的阶段性与消费的常年性所导致的结构矛盾使得社会分工进一步专业化。国内粮食产销区之间由以前的单纯供需关系发展到供应链合作,主销区粮食企业深入产区建立产销合作基地、建立异地粮食储备库,建立合作合资粮食企业,推动形成粮油收购、储存、加工、中转、销售等一条龙整体经营优势,形成快捷、高效的现代化粮食 物流体系,服务粮食 宏观调控。未来优化现代粮食产业结构面临更高的要求,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调高、调精粮食产业,增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粮食品种生产,做强生产、加工、储藏、包装、流通、销售各环节,这为平台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带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