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18年02期 36-39   出版日期:2018-03-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试论粮食安全技术引进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 日本——“重点引进+技术改良”的国际技术利用

  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二战结束后,国内人口的增加使得日本的吃饭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了克服土地资源的限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日本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品种的改良,同时增加肥料的投入,推动技术革新的发展。根据自身农业发展的基础,日本重点引进水稻技术,且十分注重后期的应用与改良。

  (一) 政府统一管理的引进制度

  日本的所有技术引进工作全权由通产省负责,主要是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技术引进的目标和方针,使政府的管理合法化。这样有目标、有计划的引进方式,能够避免资金的浪费,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后期研究,加快农业技术水平发展的速度。除此之外,在品种的选育、鉴定、推广以及种子的繁育等方面,日本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制度,这些制度可以降低优良品种在引进以及推广环节中的风险,确保引进品种的安全性。

  (二) 突出重点的引进模式

  1943年,日本从中国、美国及东南亚等地引进了一系列的抗病基因品种,这为日本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提高水稻产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战后,日本还大规模地引进有机合成农药以提高水稻产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由于人口激增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1]

  (三) 注重软技术的引进结构

  从明治维新时期的 “劝农政策”开始,日本就移植和引进西方先进的耕作方法、聘用外籍技术人员,并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加速实现本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四) 重视后续研发的引进流程

  日本不是简单地引进和模仿国外的农业技术,而是经过消化、吸收以后将其本土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进行二次创新,这也是日本能够成为农业强国的最主要原因。

  水稻是日本主要生产的、处于粮食安全位置的粮食作物,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日本选择重点引进水稻技术,促使农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成为农业强国。日本的农业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世纪80年代到 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农业总产出迅速增长; 2. 受世界第二次大战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日本农村劳动人口迅速减少,但农业产出下降幅度较小,这说明日本农业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 二战结束到1960年,日本农业的总产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4. 1960 —— 000年,大量农业劳动 转移到城市,导致农业总产出的增速减缓,但总产出依然呈现增长趋势,2000年日本的劳动生产率比1950年提升了近5倍 [2] ,这完全得益于日本技术革新的发展; 5. 2000年至今,日本的粮食产量逐年减少,自给率已经低于40%,但日本的稻米自给率却一直保证在95%以上,这可能与日本实施“有保有放”的海外农业战略有关 [3]

  二、 印度——“绿色革命+人才开发”的国际技术利用

  印度和我国类似,是一个人口多、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有限的农业大国。 20世纪60年代以前,印度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技术水平较低以及品种低劣等问题,限制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对于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依靠粮食进口满足粮食需求并不现实,因此印度政府将粮食安全目标立足在提高粮食自给率上。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使印度农业生产逐步走出困境。随后紧接着推行和实施了“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为保障印度的粮食安全发挥了关键性作用。